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

报刊:《西工大明德学院报》

内容搜索

标题导航

  • 坚持正确办学理念 推进更好转型发展

    摘要: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,是基于“办什么样的学校”和“怎样办好学校”深层次思考的结晶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就是学校生存理由、生存动力、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。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“以学...

  • 十年文化交流 联通两岸四地

    摘要:从2008年开始至今,明德学院作为举办方之一,组织参与“龙愿”—两岸四地交流和“爱我中华”——两岸四地青年大汇聚火车团活动,今年是整整第十年。活动得到了全国多位省委书记的亲...

  •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

    摘要: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要解决学校文化在传播过程中,表征与内容的关系、形式与实质的关系。其目的是为了塑造与学校密切相关的学生、教师、家长、企事业单位、政府、社会等各方对学校认知的...

放大 缩小 默认

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

   期次:第131期   作者:执行董事 赵天骄   查看:63   

   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要解决学校文化在传播过程中,表征与内容的关系、形式与实质的关系。其目的是为了塑造与学校密切相关的学生、教师、家长、企事业单位、政府、社会等各方对学校认知的知名度、美誉度与忠诚度。这就需要首先审视学校自身的现实与需求,即要搞清楚我们要做什么,怎么去做,要做成什么样。在这里,我们仅针对有关核心理念识别的范畴,但这却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发端,因此有必要就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。

一、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

1.办学定位。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,是我们学院必须明确和遵循的定位。这一定位,明确了我们与研究型大学的不同,更强调了与地方社会、经济在应用层面密切结合的要求。这就不得不提到愿景、使命和价值观的问题,总要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地表明,我们想成为一所什么样的院校,然后才有然后。比如说我们要成为区域最有影响力的,以哪些学科为主,哪些学科协同发展,以产教融合(或者其他)为依托的办学模式,倡导什么样的精神,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。

2.对象。文化的定义,不是我们说了什么,讲了什么,而是被传达对象听到了什么,认识了什么,被影响了什么。因此,针对对象的研究,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。同样是《大学》,所谓德行、德政,亲近民众,这是帝王将相的解读;推己及人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又过于远景。因此,对象很重要。

从学生层面讲,要充分考虑到“00”前后的学生是在互联网、新思维下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,他们崇尚个性、追求新生事物。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,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维和语境是什么,与我们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不是有融合性。如果一味地跟他们之乎者也,高谈理论,恐怕不是很合适。此外,大学生活是人生的一个全新阶段,如何能够使同学们燃起对新起点、新征程的希望和冲动,这可能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。

对于我们的教师而言,由于体制和环境的差异,除了学历和职称的压力之外,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。同理,如何让我们的教职员工从校园文化中能够感受到,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有另外的事业天地,别样的人文关怀,这也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。

3.人才培养。应用型本科的定位,决定了知识技能为基础、实践创新为方法的人才培养主线。同时,大学教育是成人学习、终身学习的起点,因此,身心健康塑造、学习习惯养成、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加强,以及沟通表达等方面都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方面。如何在我们的课程,以及学风、教风中具体实践以上的方方面面,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的要素。

4.时代特征。时代特征引领社会风向,也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,如同北大“爱国、进步、科学、民主”校训,那是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。当下的时代特征到底是什么呢?一时还不好总结,但总有几个词会在脑海中飘过,比如创新、迭代、开放、信息、个性化、竞争等等。在我们的文化中又如何融入当下的时代特征呢。

5.理念、希望和要求。学院的长期发展是靠理念来支撑的,在实践当中,又会具体为对教师和学生的希望和要求。

以教师为例,他们是学校的核心资产,学校首先应该关注教师的成长。尤其是我们这类院校,科研少、学术少,前途在哪里?职业通道在哪里?教师如何成长?学校的核心资产如何增值?是很多学校非常重视的话题。学院有责任成就一批“新民”,要提倡和创造有利于教师不断成长提高,创新、创业的良好环境。尤其应该提倡创业,学校提供平台,教师应该找到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,在这里找到自己不同于其他大学的价值通道。这些是理念层面的东西。

此外,教书育人是良心工作,三尺讲台三刻钟可以有不同的状态,“勤业”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。作为应用型本科,除了学历、职称、教学、科研这些传统的几大件之外,对教师还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,那就是要积极、深入的参与产教融合。如果教师都是学究型,不与社会经济相接触的,又如何想象我们的学生培养出来是应用型的呢?这些是要求方面的东西。

从教学方法上讲,首先要搞清楚教学的本质是什么?教育本身不是以传授已有的东西为目的的,否则社会就不会进步。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将人的认知能力、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诱导出来,将生命感、价值感唤醒,也就是所谓的启迪心灵。这在古今中外早已是共识。所以一般都倡导善诱、善导的教学方法,但在实践中仅此不够,显得有点单薄。相对而言“善喻”更具体些,“道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”,以致“和易以思”,从方法到目的都讲得很到位。这里既包含了教育的理念,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。

6.“明德”的诠释。不得不承认,学院取名“明德”,对文化的提炼是有一定的限制性,多半是要从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”开始,一直到在“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”这短短数百字中去找。所幸的是,《大学》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之作,内容宏大、主旨精要,自古以来就是治学总纲。而后世诸子百家,更有不同的解说与演绎,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。

总之,明德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,必须要建筑在研究的基础上,研究定位、研究学生和教师、研究教学和培养方法、研究时代特征等等,然后在经典中理解、深化和演绎出适合明德、有益明德、特别是有益于明德师生的文化内涵。

二、“明德、亲民、至善”含义的演绎和提炼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这是《大学》开宗明义之题,是整部《大学》的总纲领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引用了这句话。如何理解这句话,特别是在明德学院的现实条件下,如何演绎和提炼,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。

1.大学,大人之学、成人之学、君子之学,是走向人生大道的新起点、新航程。这句话告诉同学们,高考已经是过去式,在明德我们将开启人生新的征程;同时也强调,新的学习起点意味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。

2.明德,按照传统的理解是彰显德行,但这个注解还是过于宽泛和空洞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题词时,文化界的普遍注解是“心性光明”,显然这个注解更具有时代气息,而且符合当下新青年的思维。真性情、坦荡荡、心性光明,不正是对教师、学生的德育要求么?不正是我们倡导的校园氛围么?不正是本科教育必须注重的身心素质培养么?

3.亲民,最好的注解是朱熹通假为“新”。何谓“新民”,今时不同往昔,是为“新民”,本质就是个体的进化。

为什么要做“新民”?社会的整体进步是由万千个人的进步推动的。而对个体而言,在当今的竞争社会,不进则退,个人不能持续进步就会被社会淘汰。

如何做到“新民”,这里主要是方法论。弃旧图新,是为新;温故而知新,是为新;及未曾到达之境界,是为新;格物致知,是为新;致知而践行,是为新;尝未有之事,是为新。通俗一点讲,从不想到想,是为新;从不会到会,是为新;从不懂到懂,从不能到能,从不敢为到敢为,从失败到成功,甚至是学历职称进阶等等都是为新;如果用“00”后的语言描述,可能还要凝练:奋斗的人生就是不断的打怪练级。

总之,行为努力,持续进步,方能成就“新民”。

学生怎么理解这句话?近期有首流行的歌曲“我们不一样”,红遍大江南北,内容暂且不去评说,但这首歌的走红真实表达了当下的一种时代特征,我们怎么不一样?与别人不一样,与曾经的自己不一样,个性化、差异化、分层化,核心则是个人的不断进化,做“新民”。我们如何不一样?更多的社会认同,就是上面讲到的行为努力,持续进步。所以,这样的注解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时代特征的。这一注解对教师队伍同样适用。

“亲民”还可以有一种注解,那就是指融入社会,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和生活实践。如何做到亲民,在技能上要实践,在方法上要会沟通、会表达,才能实现社会的融入。我们要格物,更要践行。这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法。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,闭门造车,低头做学问的时代早已过去,而是要积极的融入社会,融入地方,甚至是要融入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,践行产教融合、校企融合,这不就跟我们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挂上号了么?

因此讲,“亲民”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,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。

曾看到一句话,也许是对“亲民”的较好白话演绎:一个人最值得投资的就是自己,投资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,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实践,实践的最好的地方就是企业和社会。

4.至善。这是指目标,更多是精神层面的,是价值引导。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技能兼备,追求完美、精益求精。这正是学校对师生的要求。

明德、亲民、至善,发端于光明的起点,有日新的进程,还有伟大的目标,是明德学院当然的校训、校风,关键在于如何注解和诠释。在中国,不敢妄谈“大学之道”,但作为千年文化传承的精髓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,我们也仅能以明德一隅,认真研究,仔细体察,个性化的理解和萃取。但是,所谓的学校文化提炼,首先要讲清楚文化与学生、教师的关系,与教育教学的关系,与时代的关系,与办学理念和方法的关系,甚至是与教育情怀的关系。如果仅从文字去生硬的解读,跟我们明德又有什么关系呢?更不能简单堆砌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因此,我们需要认认真真的梳理,先有认识,再经提炼,才有升华。

谨以此文,抛砖引玉。希望明德的师生都能够开启自己的思想,认真发掘身边的点滴,积极的面向未来,为共同的明德塑造深刻隽永,而又历久弥新的丰富内涵。

放大 缩小 默认

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14915次访问,全刊已有1565315次访问